知乎者也丨鄭望:初夏行走步兜山
一場夏雨過后,福安城郊步兜山淡霧繚繞,愈發清麗脫俗。
說起步兜山,很多人以為是一座山,其實它是坂中鄉的一個村。這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朱氏聚居村落,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后裔的一支。朱熹生三子,長子朱塾派分建安,次子朱埜派分建陽,三子朱在派分邵武。以朱文公為第一世,次子朱埜派下傳至第十六世朱熉,落籍福安步兜山。據清光緒《福安縣志》和步兜山朱氏宗譜記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熹直系后裔朱熉攜兒孫及眷屬等赴福安就任縣訓導,后定居步兜山,成為開基祖。步兜山朱氏,秉承祖訓,耕讀傳家,遂成望族。迄今,步兜山村朱熹后裔已繁衍至六百余丁。
俗話說“人以地重,地因人傳”。探訪步兜山村,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閩東文公祠”。 這座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古祠,兩進五開間、總面積約586平方米。想了解步兜山村,就要走進這里宗族文化的源頭?!拔墓簟彪m以祭祀朱文公為主,但也祔祀本鄉“三峰” ( 即朱氏祖先蓮峰、儒峰、塘峰)列祖先公。祠堂奉祀朱文公上輩九代,文公子孫三十二代先人,呈現人文淵藪的歷史烙印。步兜山 “三峰朱氏宗祠”,不僅保護朱子在閩東稀有的墨跡,更激勵鄉人守住文化根脈。
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步兜山朱熹后人,慎終追遠、敬祖穆宗、守望家園、恒昌錦福。寧德市朱子文化研究會主要發起人朱晶瑜介紹,閩東現有朱熹后裔二萬六千多人,為展現閩東 “朱子后裔村”風采,步兜山接軌朱子文化研究會基地,無償捐獻出五十畝風水林區,規劃建設朱子文化公園,主要將朱熹相關的典故、傳說、詩句內容,以文化景墻、雕塑小品、碑刻、浮雕等景觀造型,融合進朱子塑像、朱子紀念堂、朱子書院等紀念性標志建筑,打造閩東朱子文化旅游景點。近年來,因為步兜山在傳承弘揚朱子文化的事業中,“義無反顧”地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新時代的光芒。如今,養在深閨的步兜山正從歷史深處走出來,成為閩東朱子理論研究的源泉、研學游學的基地。一時間,小小的村落人氣聚集、聲名鵲起。
“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背跸臅r節,風暖晝長,草長鶯飛,蟬鳴蛙叫,萬物并秀。流連步兜山,目之所及,一批修繕后的古建筑與日益完善的新建配套設施融洽相處;朱氏宗祠里,贊頌著宗族榮光與“家規”“為人”的美德準則,令人升騰起對這個古村特別的情愫…… 日前,經過相關部門考證和批準后,福安首個“朱子后裔村”的碑刻在此落成,來自閩東各地朱熹后代、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記者百余人,出席了揭牌儀式。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匪萦七h記憶,賡續文化基因,朱子后裔村充滿了歷史文化厚重感。
來源:閩東日報
文字:鄭望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