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漂洋過海有“功夫”
近日,福安白云山茶博物館在世界地質公園白云山風景區開館,館內陳列了500多件清乾隆年間至近代的福安制茶工具、茶銀票等藏品,引得游客頻頻駐足,了解福安悠久的制茶歷史,更有不少游客選擇在“坦洋工夫”茶體驗區,動手體驗非遺制作技藝的魅力。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福安人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產茶、制茶歷史可追溯到隋唐之前。特別是清咸豐、同治年間,地處白云山東麓的坦洋村成功試制坦洋工夫紅茶,一時聲名遠播,依靠便利的水路運輸,遠銷海外,留下了“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為最”之佳話,奠定了中國歷史名茶的地位。
如今,幾經沉浮、歷久彌香的坦洋工夫茶,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國字號名片,其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坦洋村口矗立著印有“中國·坦洋”字樣的碉樓
在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村口,矗立著一座碉樓,黃土墻上嵌著一枚偌大木質樣式信封,寫著“中國·坦洋”。
“在坦洋工夫鼎盛時期,從海外寄往坦洋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直書‘中國·坦洋’,即可送達收信人手中?!遍W耀著坦洋工夫茶百年榮光的這枚“信封”,坦洋村人至今依然津津樂道。
坦洋村村名最早出現在1762年官修的《福寧府志》,因村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早期閩海關的年度貿易報告中關于茶貨的記錄也是這樣,將俗稱作為產地名登記。
坦洋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遠近茶園碧綠,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得一方好茶。坦洋工夫創制之初以“坦洋菜茶”為制作原料。據福安史料記載,此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坦洋村被發現,人們種植于菜園四周,村民稱呼其為“坦洋菜茶”。
關于坦洋工夫茶的創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萬興隆”茶行胡福四根據從武夷山引入的小種紅茶制法,以當地坦洋菜茶為原料,試制紅茶成功。制作此茶頗費工夫,坦洋諸茶莊共同商議,以“坦洋工夫”打響品牌,吸引各地茶商接踵而來開設茶行。一首民謠唱出了當時坦洋村的熱鬧與繁華:“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風橋?!?/p>
據《福安縣志》記載,坦洋村最隆盛時,一條不足一公里的坦洋街就有萬興隆、豐泰隆、吳元記等36家茶行,商賈云集,洋行入駐,雇工3000多人,每年制干茶2萬多箱。 “聽祖輩講,當時村內規模較大的茶號還發行茶銀票,在茶號內部流通,并且憑此兌換銀圓?!碧寡蟠宕迕窳置⒅两襁€保留著祖輩珍藏的、印有“振泰興”茶號和“同泰春”茶號的兩張茶銀票。
茶葉工貿讓一個平凡的小山村成為繁華的集鎮,也為當地村民帶來滾滾財源。如今,坦洋村內舉目可見的民居建筑、宗祠廊橋等文化遺跡,都與工夫紅茶的繁盛息息相關。
位于坦洋上街的王家宅院系坦洋王氏第一代茶商王正卿于1906年建立,該建筑是工住兩用,樓下為居家住屋,樓上是茶莊工場,共有六座,每一座宅院都是“六扇八廊廡”制式,按二進二托二天井五開間雙側屋的格局建造,蔚為壯觀。位于坦洋村下街的豐泰隆建筑群系茶商施光凌所建,其中一座三層“橫樓”是豐泰隆茶行舊址,每層11開間,是坦洋施家的制茶工房,也是坦洋村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紅茶制作工場。
如今,“豐泰隆”和“橫樓”已成為坦洋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前來參訪和體驗坦洋工夫紅茶制作的游客絡繹不絕。

當年坦洋工夫紅茶裝箱出口的場景(資料圖)
在福安白云山茶博物館內,一張勝大來茶公司的英文防偽廣告格外醒目?!斑@是坦洋勝大來茶公司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隨出口茶品配發的英文防偽廣告?!碧寡蠊し蚍沁z代表性傳承人李宗雄介紹,1907年,坦洋茶商吳庭元率先在香港注冊“元記”商標,1910年該茶行與俄羅斯客商簽下一筆50噸坦洋工夫紅茶的訂單,至今依然在茶界傳為佳話。
坦洋村內有座媽祖廟,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其外形仿造福州臺江福安會館樣式?!疤寡笕艘姓瘫憬莸乃\條件,將大批茶葉通過船運舶載,直通遠洋,媽祖自然成為坦洋人祈求水上平安的精神寄托和保護神?!备0彩形氖穼<?、《八閩茶韻·坦洋工夫》編者李健民介紹?!陡=ㄖ琛分幸灿嘘P于坦洋“因濱海交通便利之故,轉占輸出優越地位”的記載。
坦洋工夫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青睞,影響也隨之擴大,吸引福安和周邊各山縣的茶青或紅毛茶匯集坦洋,精制成坦洋工夫成品茶。坦洋村因與福州口岸一水相連,在坦洋村制成的成品茶先用溪船運至賽岐,再從賽岐碼頭過駁大船,沿賽江南下運往福州口岸。由于工夫紅茶主要用于外銷,經福州口岸的坦洋工夫便遠涉重洋,進入國際市場,而以賽岐為起點的海上茶葉之路也由此形成。
“早期閩東海上茶葉之路有兩種走法:一條是全程水路,即各地茶品匯集到賽岐碼頭,而后過駁大船,沿賽江南下進入東海,然后循岸線駛往福州口岸;另一條則是水陸兼程,出賽江最南端的白馬門后,先到寧德飛鸞碼頭登岸,然后改用肩挑,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羅源、連江到達福州?!崩罱∶窠榻B,如今飛鸞嶺南路起步嶺尚存的晚清碑刻,記錄了光緒五年(1879年)寧德、福安、壽寧三縣茶商捐資重修飛鸞嶺路的過程;碑文涉及的茶莊包括福安坦洋的“泰大來”“福興隆”“祥記”等。
坦洋工夫靠著賽岐的港口優勢,成為閩紅的領軍者。據《寧德(閩東)茶業志》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坦洋工夫茶總產量5萬箱,產值100萬大洋,創下歷史紀錄。據閩海關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年度貿易報告稱:“板洋和邵武地區出產的、價格低廉而又有泡頭的工夫茶是值得購買的好茶……特別是在倫敦,它們成了印度和錫蘭茶葉的勁敵?!?/p>
“海上絲綢之路雖因絲綢得名,但茶葉也是這條商路上的大宗商品。福安茶葉在明末清初時就以小量通過絲綢之路進入阿富汗、土耳其等國家,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坦洋工夫通過水陸兩路運輸到達福州,經福州、廣州口岸銷往歐洲、美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笔〔枞~學會副會長林光華介紹。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福海關成立,此后三都澳成為閩東廣大茶區的天然航運中心,而從賽岐港起運的茶葉全部全程走海路直達福州口岸,不再走飛鸞嶺官道。根據《三都澳海關十年報(1899—1901年)》統計,1901年出口貨物價值145.3萬關兩,出口貨物中茶葉是大宗,占全部貨物的99%以上。
借著三都澳開埠,坦洋工夫出海路越走越暢。1915年,漂洋過海的坦洋工夫憑借精湛工藝、獨特口感等優勢,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更是迎來了坦洋工夫的“高光時刻”,成為英國皇室專用茶,更有“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為最”的記載?!疤寡蠊し虿柙谌f國博覽會脫穎而出,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這是一個民族品牌的榮譽,對弘揚中華傳統茶文化、推進茶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绷止馊A表示。據《三都澳海關十年報》(1912—1921年)記載,經三都澳海關出口的紅茶由1912年的5.06萬擔發展到1915年的7.24萬擔,創歷史新高。
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誠在賽岐創辦“裕通輪船公司”和“裕泰來茶葉公司”,而后福安茶商合資成立了“福壽輪船公司”,實現了用輪船將茶葉從賽岐直接運往福州口岸的愿望。1934年,福建省政府在賽岐設立了“福建省建設廳茶葉局辦事處”和“中國茶葉公司福建辦事處”,管理茶葉運轉業務,以賽岐為起點的海上茶路更加便捷。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爆發,海上茶路受阻,坦洋工夫也隨之沉寂,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有所恢復,后來又因為國際貿易發生變化,福安茶區“紅(茶)改綠(茶)”,這一改就是30多年,其間的坦洋工夫茶僅保留少量生產。

山清水秀坦洋村
時光推移至2004年,一份《重振坦洋工夫品牌,再創福安茶業輝煌》的政協提案,喚醒了塵封已久的坦洋工夫。2006年秋,福安市委、市政府在北京舉辦坦洋工夫茶新聞發布會,11種以“坦洋工夫”為統一品牌的茶產品同時亮相,吹響了恢復打造“坦洋工夫”紅茶品牌的戰略號角。
重回人們視野的坦洋工夫在國外頻頻出圈:在第十屆巴拿馬中國貿易展覽會上,坦洋工夫紅茶作為中國主要參展品重返巴拿馬;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坦洋工夫茶入選中國全球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用茶……
2009年3月,來自俄羅斯的米德利先生帶領采購團,專程來到福安探訪“坦洋工夫”原產地,并簽約坦洋工夫紅茶出口俄羅斯首筆訂單60萬美元。這是時隔40年后,“坦洋工夫”紅茶重新大批量出口俄羅斯,再續了“坦洋工夫”與俄羅斯茶商的茶緣佳話?!疤寡蠊し蚺c其他茶類相比,有著特殊的魅力,對其市場前景充滿信心?!泵椎吕壬f。
今年7月,旅阿戲劇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拜貝爾康多藝術協會主席陳思曼女士,將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紅茶帶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贈送給皇室成員、迪拜貝爾康多藝術協會董事長謝赫·阿卜杜拉親王閣下,親王品茗聞香后贊譽“坦洋工夫不愧是中國名茶、世界名茶”。
作為福安最早的“中國制造”,坦洋工夫紅茶早期都是手工制作,制作工序由初制和精制組成,由鮮葉到紅茶,需要經十幾道工序,技術性強。在日積月累的制作過程中,坦洋工夫制作技藝形成了“抖、分、撈、選、簸、漂”等六大核心工序。
“坦洋工夫茶制作每道工序皆有訣竅,雖然部分工序現在由機器代替操作,不過傳統工藝的核心仍是機械無法取代的?!闭f起坦洋工夫的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林鴻深有感觸,他說這門手藝就得在茶園、茶廠常勞作,實時操作,如果一兩年沒做茶,就會落后很多。
“從2005年起,福安每年都要舉辦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活動,邀請全國各地茶友、專家到福安,交流紅茶文化、推介坦洋工夫?!备0彩胁璁a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鄭祖輝說,近年來,福安以茶為媒、向茶而興,扎實推進品牌建設、科技興茶、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戰略性舉措,建立全國首個“三茶”研究院、揭牌“三茶融合創新園”,踏上了“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統籌發展的新征程。
盛夏時節,位于坦洋村內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傳習所里不斷迎來研學團隊,他們在這里體驗歷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制作工序,感受世界非遺的文化魅力。據介紹,該傳習所所在地前身為始建于1958年的國營坦洋茶廠,曾是外貿出口的重要基地?!皞鹘y制茶技藝如何更好地進行活態傳承,通過展示制茶工序進而展現茶文化魅力是非遺傳承人思考的重要課題?!绷著櫿f。
眼下,作為“坦洋工夫”發祥地的坦洋村,建起了電商直播間、茶業技術培訓中心,鼓勵龍頭茶企將百年傳統紅茶和現代工藝融合,推出坦洋工夫奶茶新產品,并成功入駐“茶百道”,其自創的奶茶品牌“遇見坦洋”深受青睞?!昂芏嗖柁r住上了‘小洋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發展,做足‘茶葉+’文章,助力鄉村振興?!碧寡蟠妩h支部書記李青青介紹說。目前,坦洋村共有茶園4900多畝,年產茶葉量400多噸;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3.1萬元,村集體收入50.25萬元,茶葉正成為當地富民的“金葉”。

來源:閩東日報通訊員 陳雅芳/文 吳慶堂/圖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娥